大抵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一团火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都曾被寄予厚望,父母总是希望透过某一处,发现我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公主,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梦。

只是随时年龄渐长,随着我们涌入人群时,那些小小的与众不同都被消弭了。我们甚至为了追求与别人的相同而变得从众,变得普通。

再没有某个人会深切地告诉自己,你是与众不同的,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相反地,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给你浇下一盆盆冷水,告诉你,你只是一个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可以点燃自己希望的人,如果那个人不存在,何不自己成全自己。

因为内心有一处世界,所以你与众不同

电影《听见天堂》,根据意大利盲人音效师米可·曼卡西的亲身经历改编,讲述的是一个盲人小孩米可,努力触摸自己梦想的故事。

米可本来是一个普通快乐的小孩子,虽生在穷乡僻壤,但并不妨碍他可以与伙伴们拥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他从小热爱电影,内心装个一个梦想,希望自己成为电影大师。

只是,在某次好奇心的促使下玩弄了猎枪,不小心伤到了自己的眼睛。从此,他的世界便与五彩缤纷失去了联系。

米可被迫去了盲人学校,但是,他不喜欢学校教授的内容。学校只是为了他们能在社会上生存而教授着编织与打字。

他偷了学校的录音机去录各种声音,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却遭到了同为盲人校长的斥责,这个已经步入老年的男人,内心一定受过伤,那些伤让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但是,好在有人可以肯定米可,他的唐老师发现他与众不同的求知欲,他会安抚这个男孩失去世界光明的悲伤,并且引导着他内心的希望。

正像唐老师说的那样,人有五个感官,你为什么却只用一个呢?你可以听,可以感受。就像那些绝顶的音乐大师,他们常常是闭着眼睛去感受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必定会打开一扇窗。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守着那条已经被封上的门痛哭人生的不公平,却忽略了旁边射进来的光芒。

人都害怕失去,有厌恶损失的心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祟,所以我们很容易沉浸在已经发生的悲伤里,忘记了时间在流逝,自己只是换了一种过法而已。

你过得好与不好,取决于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世界

人生总要向往些什么,因为那是生命的色彩,正是因为这点向往,决定着你脚下是否有愉快的步伐。

大千世界,曾经我们初来乍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以为自己心中的梦想一定会在某一天开花结果。

但是,最终大部分人都日渐平庸,把日子过成了只是活着,也不知道为何而活。总之,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只有这样,才最为安全。

就像电影中的校长一样,他的守旧与固执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坏人。相反的,他是一个被生活伤过的人,一心只想着小心翼翼活着就好。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你以怎样的姿态行走于世,都不可避免地会磕磕绊绊。但人与人不同的是,引领着你内心世界的声音,是不是足够大,足够有吸引力。

男孩米可与同学们创造声音故事,他可以从最日常的生活中,收集到足以支撑起一个童话故事的丰富声音来。

他看不见了,但可以听到,甚至可以说,当他不去看的时候,会更容易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感觉上。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独具魅力与感染力的,所以他的同学们都愿意加入进来,成为他故事中的角色,所以他的唐老师才不顾一切,大声说出自己认为的教学理念。

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一样,阿甘是一个简单的男人,却可以把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到完美。当他开始跑步的时候,慢慢地,他的身边聚集起了一群人。

这个时候的阿甘,就像是这群人的火光一样。人们都是向往着光亮的,只是很多时候,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够强大,他们便容易追随着更强大的那个人的光芒向前。

人生于世,你过得好与不好,取决于你的内心反映出如何的世界。因为相信,才能看见,若你从来都不信,那么即使内心有声音的指引,你也感觉只是一种幻觉。

写在最后:

人因为有追求而活得光鲜亮丽,因为听从内心的声音向灵魂充盈。

毛姆在《刀锋》中说:“你是否问过自己一件事:人啊,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不管不顾,每一天都满腔热血地奋斗,却深陷人间欲望,陪伴着你的或许是片刻安宁,或许是莫大的虚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出现一些困惑的声音,大多数人对此选择不在意。”

当物质满足之后,我们追寻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我们才有理想,有诗,有远方。

只是,有人却总认为世界也就如此这般,人生也就凑合一场。内心虽有不甘心,但也就只能做个逃避一切的人。

向往着自己的远方,也许,你并不能真的走到。但是至少,更接近想要的幸福。

愿我们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时候。喜欢就留下,我们都有一个世界,余生漫漫,唯愿相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yf/12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