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视频剪辑,没有文案素材怎么能行?
影视剪辑主要需要三步:
1.找电影或者电视剧视频下载。
2.根据内容编写解说文案、配音。
3.将文案、配音、音乐等,剪辑到视频内。
以上三点,最麻烦的是文案。
如果有文案,经过配音软件或者自己录音,水到渠成。
复制文案,经过配音软件,一分钟都不用。
文案哪里搞?那么我来了。
点个赞、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可以私信、留言,共同交流。
隐入尘烟麦粒配音:07来自啊哈剪辑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
高分电影《隐入尘烟》解说文案
世界上最难熬的病叫穷病,贫穷限制的不仅仅是经济条件,还有眼界…
这个男人叫马有铁,在家排行老四,村里人都教他,马老四
他的父母和大哥二哥早已去世,一直跟着三哥住,一直给三哥家干活,但三哥从没给过他工钱,只是简单的给一口吃的。在老四多年起早贪黑的努力下,三哥家也成了村里的富裕家庭。
可能是觉得老四年岁渐长,慢慢会失去劳动力,于是三哥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让他结完婚就搬出去住。
到了相亲这天,桌上有那么多菜,但老四却没吃一口,只敢吃自己手里的馒头。可就算这样,还是会引来三哥的不满。
老四听完三哥指桑骂槐的话,知道他说的是自己,赶忙拿起碗筷走了出去。
相亲的对象叫曹桂英,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睡觉只能睡在窝棚里,风吹雨淋的落下了病根,没有生育能力,腿脚不好,还大小便失禁,稍有不慎还要被打骂。于是没有选择权力的两人就在家人们的撮合下,老四和桂英结婚了,两个要拍结婚照的人,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婚后第一晚,桂英就小便失禁,怕被老四发现后骂她,傻傻的坐在那里不敢出声,老四听到驴叫,醒来看到后啥也没说,为了不让她难堪,故意拿起大衣到屋外让她有时间处理。可当他回来后,发现桂英还是坐在那里,于是默默的往炉子里加了木炭,转身钻回被窝背对着她缓解尴尬。
桂英趁着老四睡着,靠近火炉烤干了裤子,却在不知不觉中睡过去。这是他第一次小便失禁,没有遭到打骂。
第二天,老四带桂英去父母和大哥二哥坟前祭拜,还介绍了桂英。事后,两人坐在沙丘上,老四把吃的拿给桂英吃,她不吃,便告诉他,后人不吃,先人不得,听完老四的话,桂英这才吃了起来。就这样,两人第一次约会就在桂英无言中结束,两个被生活抛弃的人似乎彼此都有了一个依靠。
这天,村里召开大会,村里首富张永福生病需要熊猫血,不过他欠村民地租和工钱一直不给,大家很是不满,张家儿子保证,只要他父亲病好了就马上结钱,村长查到全村只有老四一人是这种血型。张家儿子带着全村人来找马老四,如果老四献血就自己的父亲,张家就把前大家的钱结了、老四顶不住村干部和村民的劝说,只好答应了,去城里的路上,桂英因为晕车急忙跑下去呕吐,老四也担心的跟下去,而张家儿子丝毫没有下车的意思,反倒责怪桂英弄脏了他的车,到了张家,他们准备了一大桌饭菜,可老四和桂英看着面前的大餐,却一口都没有碰。尽管是让老四来救命的,可也能从老四和桂英坐的椅子上套着的塑料袋,看出张家对他们的嫌弃。很快到了春耕的日子,老四带着桂英来买小麦种子,这时桂英又小便失禁,当裤子被浸湿时,旁人纷纷嘲笑她。老四也没有跟他们争吵,只是脱掉自己的大衣,细心的给桂英披上。
回到家,老四会细心的帮桂英洗裤子,然后在火炉上晾干晚上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哥又找来他,为儿子结婚打了一套家具,让老四明天早上去城里拉回来。老四又成了免费劳动力。
第二天一大早,老四就蒸了两锅馍馍,让桂英中午和晚上吃,在城里,老四看上件女士大衣,但价格实在是太贵了,他根本买不起,就算老板最后出价,但身上只有50的老四还是买不起,只能转身悻悻离开。刚好张公子看见了这一幕,花了80把衣服买了,他开车追上老四,老四本不想要。但想到桂英还是把衣服接了过来
到夜里把家具拉到老三家,可没有换来一句贴心的话,反而全是埋怨,老四卖力的搬着家具,没有反驳一句话
刚到村口,老四看到桂英冻的瑟瑟发抖,拿着灯在这里等着自己,桂英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从怀里掏出水瓶,这是他捂了好久换了好几回的热水,为的就是想让老四回来有口热水喝。老四也把新买的衣服披在桂英身上,牵着驴车和桂英一起回家了。
春天到了,老四和桂英坐在院子里择麦种,再拉着驴车去播种犁地,桂英坐在犁耙上,老四牵着驴车,俩人配合的十分默契。他们种下的是粮食,更是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夜里老四去邻居家借了十个鸡蛋,把鸡蛋放进一个戳满小洞的纸箱,里面亮起一盏灯,灯光从洞里露出来,满屋都是暖黄的星光,老四伸手摇了几下灯,让星光洒满整间屋子,这是属于他们的浪漫。
村里开会说要建设新农村,只要是闲置旧房都要拆除,还会给的补偿款。没过多久,老四住的那空屋主人就回来了,房主让老四马上搬走,好在村里闲置的房子有很多,两人很快又找了一间。村里的拆房速度越来越快,居住在废弃房子里不是个长久办法。老四决定盖自己的房子
他找到一片空地,用驴车拉来一车车的泥土,然后来到河边,拉来一桶桶水,把泥土活成泥浆,倒在做砖的模具里,做成泥土砖。
老四充满干劲,很快就完成了一大片。这时,张家儿子又来了,他喊老四去献血,当时桂英想拒绝,没想到他突然说起,80块的大衣,老四知道欠人情,无言反驳。再次坐上去城里的车,但此时塑料布已经铺满了整个后车座。
由于连续几天的拉土坯,老四晚上胳膊酸疼起来,桂英心疼他,想让他明天好好休息一天,但天外面突然狂风大作,老四被一道雷声惊起,两人马上跑到晾晒泥土砖的场地补救,但是雨来的太大太急,为时已晚,老四摔倒了,桂英去拉他,结果自己也摔进泥水里,急得大哭。老四一句话又把桂英给逗笑了,俩人也不着急,慢悠悠的干活,一夜的时间,雨停了,他们也把土坯给码好,好在损失不大,终于可以休息一下。
两人坐在地上聊天,还聊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这是他们第一次互相敞开心扉。拿着编好的草驴,抹了抹眼泪,桂英说,天气越来越热,两人只好睡到屋顶,老四怕桂英掉下去,用一根裤腰带拴住他。
第二天老四和桂英去磨面,等面磨好了,他再和桂英去一个老乡家。老四用半袋面给老乡换了一车干草,还承诺秋天再送两袋土豆。在老四的编织下,干草很快就变成了草席,房子的屋顶就有了。老四的新房子终于开工了,建房子时没有其他人帮忙,只有他跟和桂英两人,还有那一头不知疲倦的驴。经过老四的努力,一座土房拔地而起,封顶大吉,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烧纸时,老四向父母、兄长回报了自己的近况,他满怀憧憬,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这天夜里,老四又被叫去抽血了,张家儿子拿了一件廉价大衣打发老四,老四思虑再三,终于开口说了一直想说的话,张家儿子笑了笑,让老四不要瞎操心,自己的日子都没过好,还替别人说话。老四听了心里有点窝火,但也没再说什么。
今年是个丰收年,老四特别的开心,他用驴车装了满满一大车。桂英拿起地上的挑叉,想把麦子挑给老四,可体弱多病的她根本抬不动麦子。老四心疼麦子折断,加上一天的劳累,爆发了,这是两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矛盾,老四知道自己做的有些过分,看到趴在那里的桂英,又看看另一边干活的女人,老四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只好一直给桂英道歉,扶着桂英上了车。两人和好如初继续相濡以沫的生活着。午后休息时,老四用麦粒在桂英手背上印下了一朵花,他告诉桂英这是他做的记号,不管她跑到哪里都丢不掉
晚上,桂英身上起了麦疹,他趁着夜色带着桂英来到水渠,在老四的劝说下,桂英慢慢下到水里,老四帮她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此时的桂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就在没几天后,老四新借住的房子主人又回来了,跟之前那个一样,也是为了补偿金而来。老四又要搬家了,他撕下墙上的喜字,小心的放好,他最珍贵的物件就是两人结婚时那个喜字。现在的他有了自己的房子,住进了自己的家,夜晚,桂英用麦粒也在老四的手背上印了一朵花
第二天,三哥提着儿子酒席的剩菜来找老四,建房子时没见他来帮忙,儿子结婚时没见他喊弟弟,却在这个时候登门,原来是上头出了扶贫政策,决定给特困户分楼房,只要交一万多就可以分到一套80平米的房子。他想给老四申请一套,那1万块钱他来出,老四不想要,但老三还是用他的名额申请了一套,原来,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子住。当楼房分下来时,他带着老四跟桂英去看房,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儿子看的。老四跟桂英面对记者的采访,根本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天,桂英突然觉得头晕目眩,老四摸了下,发现桂英在发烧,他赶紧把桂英夫进屋,煮了荷包蛋汤,桂英不愿吃,因为这是他们收获的第一个鸡蛋。老四独自在地里干农活,弄完后拉着驴车,路过水渠,没等村民说完,老四就冲了过去。
桂英的离去也带走了老四的灵魂,他慢慢取下墙上的喜字,挂上桂英的遗照。在桂英遗体上再一次种下花,只要有了这朵花,不论到哪里,他们都能找到对方。老四为桂英烧了一个电视,因为他曾向桂英许诺,等小麦丰收卖掉就给她买个大电视,也算完成了对桂英的承诺。处理完桂英的后事,老四去挖出地里所有的土豆,把土豆还给老乡,卖掉自己一年来的所有收成,换来块钱,还清了所有外债。他卸下驴身上的所有东西,想将他放生,可驴还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老四说的是驴,也是自己。
回到家的老四脸上没有了笑容,吃了一个鸡蛋,这是他第一次吃鸡蛋,对老四来说是最奢侈的食物。看着墙上桂英的遗照,这段相濡以沫的爱情感受了四季,却并没有携手走完一生。他慢慢爬上床,桌上赫然放着一瓶东西。吃完后,老四静静躺在床上,右手上拿着桂英用草编的驴子,左手上有自己种下的花。最后,老四的侄子拉走猪和鸡,拿走的拆家补贴,老四的一生如同他的新家一样,被拆除在滚滚灰尘之中,隐入尘烟。
本剧终止于此,没有绚丽的台词,不刻意煽情美化,不粉饰太平,他们用最质朴的感情和最纯真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穷苦人身上的精神光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yf/1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