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DomJfromPexels
卵巢周期的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的正、负反馈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的长、短反馈。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垂体---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卵巢---雌激素E孕激素P
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
第一张图讲卵泡的发育: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排卵期卵泡,黄体的发育和萎缩,白体。
第二张图讲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卵泡期的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正反馈地促进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使得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在排卵前达到高峰。高水平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进卵泡迅速发育成熟、排卵、生成黄体,之后迅速下降。
第三张图讲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的阶段,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达到高峰。排卵期以后,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随着黄体的发育,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孕激素的高峰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1天。随着黄体的萎缩,雌孕激素的水平又逐渐下降。失去性激素的支持后,子宫螺旋动脉逐渐坏死、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卵巢周期的内分泌调节:
排卵前,成熟卵泡分泌的雌二醇达到对下丘脑起正反馈作用的峰值(E2≥pg/ml),下丘脑大量释放GnRH,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出现LH/FSH峰。
LH峰出现于卵泡破裂前36小时,是排卵的可靠指标。
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甾体激素---
雌激素(ertrogen):排卵期由卵泡膜细胞分泌,排卵后由黄体细胞分泌。
孕激素(progesterone):排卵后由黄体细胞分泌。
雄激素(androgen):卵巢间质细胞和门细胞产生。雄激素的分泌与卵泡的发育没有关系,其水平往往持续保持稳定,在任何时间点都可以检测。
多肽激素---
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性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
类固醇激素,基本化学成分为多氢环戊烷烯菲。孕激素含21-C,雄激素含19-C,雌激素含18-C。一定水平的胆固醇对性激素的生成是有好处的。
代谢: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低值(卵泡开始发育)---高峰1(排卵前)---下降---高峰2(排卵后7、8天,黄体发育成熟)---明显下降---最低值(月经前)。
孕激素:分泌增加(排卵后)---最高峰(排卵后7、8天)---下降---恢复至排卵前水平。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肌层增厚;子宫肌瘤是一种高雌激素敏感性的良性肿瘤性疾病。
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使宫颈口松驰、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加强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第二性征: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发育
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通过下丘脑、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进激素的分泌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代谢。(口服避孕药的初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水钠潴留,体重增加)
排卵期前,卵子还未遇到精子,雌激素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卵子和精子相遇。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子宫内膜: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宫颈:使宫口闭合,粘液分泌减少,形状变黏稠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的脱落
乳房: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孕激素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
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体温: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临床上可以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排泄。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孕激素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拮抗作用:子宫内膜增生修复与转化;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钠水潴留与排泄。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拮抗物,对机体代谢有促进蛋白合成和使基础代谢率增加的作用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促使阴蒂、阴唇、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
过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如减缓子宫及内膜生长、增殖,抑制阴道上皮增生、角化;长期使用雄激素出现男性化表现;
与性欲有关
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促进蛋白合成,肌肉生长,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增生。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l/1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