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宫颈糜烂”这个疾病的说法有些争论。

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检查时被发现,绝经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此时检查“糜烂”也就看不见了。所以,本质上上来说,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翻。”,所谓的“宫颈糜烂”的真正机制,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属正常生理现象。是宫颈外口表皮脱落后被另外一种上皮组织代替的现象,和真正的糜烂非常相像,所以这样命名。鳞状上皮细胞被柱状上皮细胞取代。《百度百科》

但在过去的医学教科书上,还有宫颈糜烂的所谓分度诊断,称之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范围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轻重,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

总之,按照这些说法宫颈糜烂貌似不用治疗,正常现象而已;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段话:

宫颈糜烂一旦发生,经常会出现白带增多,并且较为粘稠,有的时候还会有异常气味,偶尔也会出现脓性、血性白带。腰酸、腹痛、腹部坠胀感也很常见。而且在做爱的时候,还会出现接触性出血。轻度的宫颈糜烂是不会影响到小腹疼痛的。而中度宫颈糜烂、重度宫颈糜烂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白带增多,色黄质粘稠,或白带中夹有血丝,少数患者可以发生同房后出血。

既然宫颈糜烂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那为何白带多、水样、异味、有时还出血?

一般长期粘膜炎症病变会有几个表现方式:粘膜溃疡、息肉、上皮细胞增生、上皮化生。都是先感染再上皮细胞导致局部增生异常,宫颈处有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两种,而柱状上皮细胞是单层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持续的炎症导致本身的鳞状上皮细胞慢慢被柱状上皮细胞取代了,于是都是单层更容易感染,长期会导致CIN。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病变,由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所致,宫颈糜烂也是由HPV病毒感染导致。宫颈糜烂未必CIN的,但是一旦发生上皮增生,其实就说明局部干细胞异常增殖,主要是长期炎症的刺激干细胞被错误地启动。宫颈糜烂基本都是病毒感染,和性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未婚女孩子照样得。

医院用微波、电灼、LEEP刀。微波、电灼都是高温原理,对病患周围组织也有损害,甚至会留下疤痕;所以未婚女孩宫颈糜烂是不允许做微波、电灼的。LEEP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冷刀锥切成为治疗CIN的首选诊断及治疗方法,目前是治疗宫颈糜烂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可以将体外发射的超声穿过软组织而积聚于体内的病变宫颈,使糜烂或增生的组织在热凝中脱水,凝固、失活,在结痂过程中脱落消失使肉芽组织重新生长,恢复宫颈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这些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治好,并且容易复发;因为宫颈糜烂是局部皮肤缺乏营养,不能抵挡病毒入侵,一般这类患者都是久坐、不喜欢运动、免疫力低下,导致子宫局部缺血,缺失营养。手术只能修复炎症表面,但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还存在,患者仍然免疫力低下。

营养师认为宫颈糜烂--用LEEP刀这个思路是错的;“宫颈糜烂不是病,不用治疗”这个说法也是错的;宫颈炎和宫颈糜烂,一个是炎症,一个是病毒感染。宫颈糜烂--HPV病毒,口腔溃疡--EB病毒、乙肝--HBV病毒、肾炎--感冒病毒,人类自从发明盘尼西林,在抗菌方面是彻底征服了细菌,但是在病毒面前,药物基本没戏。

而营养学对宫颈糜烂的调理和方法,就是针对宫颈糜烂发病原理,首先提高患者免疫力、配合活血和补充局部皮肤营养,用坐灸配合内服活蛋白、沙棘油,加上沙棘油局部内置。这个方案花费并不高,但普通HPV阳性我们可以三个月转阴,宫颈糜烂三度三个月基本可以降到一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l/10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