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明很早开始就认为医疗就是服务行业。他举例,其实医生和餐馆是类似的,都有自己的品牌,用户也会对服务做点评,评价好了,找医生的人才会更多,所以医生也要注意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年4月2日,龚晓明开通微博,年,他被评为新浪微博10大最具影响力医生,至今,他的微博粉丝量超过万。
年12月份,龚晓明微博上的一篇文章引爆了网络,文章的标题是《宫颈糜烂——一个过时的疾病》。这篇科普宫颈糜烂不是病的文章,被李开复、薛蛮子等人转发后,单条微博就获得3万多的转发。“那篇文章让我突然意识到科普文章的价值,可以减少很多老百姓被误诊、误治的情况。”龚晓明也因此开始在微博上不遗余力地做起了科普,这也让他收获了超过74万的微博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医生”。他也日渐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品牌效应”: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门诊患者是通过网络导流而来,“有患者可能因为阅读过我一篇文章就对我产生极大的信任,从而指名必须找我。”
现实里,很多医生从体制出来后就变成炮灰了,龚晓明认为,这是因为医生存在市场和品牌缺失的问题。医院里面有人教做手术、有人教看病、有人教写论文、有人教申请科研基金,但是唯独没有人教医生做市场和品牌。龚晓明很庆幸在利用了互联网工具时,无意中把自己的品牌培养起来了,所以现在离开了体系自由执业,发现这个工具是很大的帮助。
他也常告诉身边的医生朋友,作为医生,要拥有拥抱新生事物的态度。“移动医疗也好、互联网也好,一切都是为医疗服务的,当我们用好工具以后,可以增加一双翅膀,为我们如虎添翼。”
●三个要素龚晓明常说,会服务患者的医生需要具备“ASK”三要素,正如英文中的ask(问)一词,他希望有心离开体制的医生亦可以“问”一下自己是否有三要素,这三要素一是心态(Attitude),二是技术(Skill),三是知识(Knowledge)。
首先,医生的心态是至少做到让患者满意。“曾经有一个患者,我没让她满意,患者跟我抱怨觉得我看病太匆忙,后来我反思,当时等在后面的患者太多,我就着急看完,现在想想就是我的错,患者花了高于医院医院,却没得到很好的服务,那就是我的问题。曾经很多医生在和我争论医疗是不是服务行业的问题,我觉得如果真正进入为患者服务市场之后,这个问题自然会消失。现在还是有很多医生的心态没有转变,在医院体系下,认为医疗不是服务。”
其次,医生的技术一定要高。“我们干的是手术科室,技术上一定是要高人一等才会有市场空间。来到市场,就要在技术上挑战自己,我跟别人做的一样,患者没理由来我这儿。”
再者,医生要做到的知识实时更新。“医学知识变化很快,我刚做医生那会儿看现在的很多子宫肌瘤,基本上都要开刀治疗,技术不断进化后,到现在的微波,一直在变化,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衡量一个体系外医生综合能力的参照。”
走出体制,经历创业路上的种种尝试,龚晓明悟出,市场能力同样必不可缺,恰巧这也是走出体制的医生们最不具备、最必需的。他提到,市场营销是医生完全不懂的专业,甚至有些抵触,但这在体制外是却是必须的,就如同企业做生产的同时必须有市场部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力,医生是懂看病懂开刀,对市场营销却是门外汉。
龚晓明觉得,不要把市场营销看得太过高深,医生可以把自己的口碑当作“自有品牌”好好经营,这也是医生可以做到的市场营销。他也感叹,相比当时只有微博这一种途径,现在有
医师周刊:在沃医工作与在医院工作,感触上最大的不同是?
丁西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患者的心态,可以更多地想着怎么把服务做好,把诊疗做好。在医院的时候,有太多的事情会分散医生的精力,医生要写论文、要晋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所以很多医生会觉得很累,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去思考如何把医疗做得更好。
从体制出来,自由执业就简单很多,医生专注在医疗,患者愿意选择我,我就可以生存下去。学习技术也不再是为了晋升、写论文,只是单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总的来说,一切都回归到医疗本身。
医师周刊:目前工作的成就感来自?
丁西来:我觉得一方面是同事、执业平台团队对我们的认可,另一方面是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在医院的时候,诊疗就像一个流水线,一个患者我只能负责他诊疗其中的一部分,他如果对其他医生有情绪可能都会发泄到我这里。现在我可以对我的患者进行全流程的把控。有时我在外地做手术,对之前的患者,我可以用 医师周刊:在沃医工作与在医院工作,感触上最大的不同是?陈燕:医院没有微波、磁波这些无创治疗设备,患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患者绝大多数可能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可能复发。在沃医,我们可以做微无创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子宫肌瘤也可以定期复查。再比如比较容易复发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沃医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固化解决,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且都是日间手术,住院日短,费用低廉。沃医有专家大咖、有运营团队、有市场服务,这些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医师周刊:目前工作的成就感来自?陈燕:现在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通过我们的技术和服务,采用无创或微创的办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病痛的同时,舒缓心理压力,缩短住院天数,节省医保资金。真正做到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成就感的来源吧。
程红燕
医院妇产科医师年加入沃医执业地点:常德医师周刊:在沃医工作与在医院工作,感触上最大的不同是?程红燕:现在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我们在业务上面既要全方位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业务上要精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出独当一面。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工作对适应能力要求比较强。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集团运营团队,因为在与执业平台单位进行磨合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在原单位没有碰到过的困难与阻力。每当这个时候,团队里同事第一时间站出来,与执业平台单位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为我营造了一个非常舒适的执业环境,工作起来也更有信心和底气。 医师周刊:目前工作的成就感来自?程红燕:我现在有强烈感觉,在沃医专家们的带动下,我们将全新的业务理念医院。通过这些措施,不医院妇产科医生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带动了本地区妇产科医生观念的转变。获益最大的当属当地的老百姓。因为同样的疾病,原来需医院,医院就能得到解决,医院医生接诊的待遇。我举个例子,一个宫医院做手术,需要的总费用比较高,医院总费用会降到2万元以内,同样享受专家的诊疗服务,医保报销下来,患者实际支付的费用就很少了,这就是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我们也在回馈社会,我们上半年开展的宫颈癌筛查工作,总共发现宫颈癌前病变82例,在本院治疗有72例,宫颈癌有5例,本院治疗有3例。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真正实现了宫颈癌筛查的目的,让宫颈癌的发生控制在初级阶段,医院也觉得这离不开沃医的技术支撑,医院自有团队同样也受益于专家的“手把手”传授,整体技术水平进步很明显。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冯洋
曾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规培年加入沃医执业地点:北京、沈阳、昆明、成都医师周刊:请您谈一下加入沃医的感受?冯洋:加入沃医后我接触不同专家,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加入的第二年就获得了一次去德国去参加EUFUS组织的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大会上我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发言者,去年我们在印尼举行的APAGE(亚太腔镜学会)办了微无创治疗的学习班,我也参与其中,这在医院里不敢想象的,但在沃医的确实现了。还有一个方面,医院引进新的技术,即使真的引进了,也不太有机会让住院医师学习。在沃医,我们开展了很多医院没有的新技术,并且绝大部分技术我都已经掌握了。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沃医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患者利益第一的原则,所以我们考虑诊疗方案的前提和关键点就是怎么对患者有利,至于收入、利润都不会是我们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医师周刊:在沃医工作与在医院工作,感触上最大的不同是?冯洋:我觉得主要是对个人劳动价值的认可不同。在医院,住院医师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做重复的工作,对于个人水平的提升意义不大,收入也远远低于自己的付出。因为繁复的工作量,可能一个门诊患者花了超过10分钟,今天的门诊就看不完了,所以看诊往往很匆忙,患者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而在沃医,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和患者沟通,现在我的门诊一般安排每个患者至少20分钟,很多时候会花更多的时间,医疗质量是有明显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就诊时间的延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院里,我给患者开出超声检查的需求后,最后返回到我手里的,只有一纸超声报告,超声医生要把我看到的图像,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配上简单的配图,医院甚至没有,然后我需要再根据这段文字把图像在脑海中还原,这样的过程不可避免有很多误差。事实上在别的一些地区,大部分的超声检查都是由妇科医生自己完成的。在国内因为相关的政策规定,我们无法直接给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以及书写报告,但是在我们的合作机构,我都是要求超声检查的过程自己也在场,这样我就能通过超声医生的检查了解详细的信息,超声医生因为需要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检查,他们的临床诊疗思维不一定能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通过我自己看超声,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处理的方式能做到更为精准。最近你可能错过了
解析张强医生集团
以上出自医师周刊「医生集团在中国」系列原创作品
如需报道咨询或转载、商务合作
请发送相关资料至邮箱
akitowu
foxmail.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z/1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