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240.html
一种职业,时常穿梭在剑河县各个乡村之间,用一台放映机,一块银幕布,便能给乡村群众带去知识、文化与欢乐。随着社会发展,乡镇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已诞生近四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依然坚守的他们也见证着剑河县的变化。     8月13日下午,满载着电影放映设备的汽车沿着平坦的乡村水泥路,缓缓驶过剑河县革东镇的山川绿野之间。在夕阳的余晖下,山边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摆满放映设备的车厢     车上共有3名乡镇电影放映人员,分别是放映员杨昌吉、欧胜予以及兼任驾驶员的石勇。杨昌吉告诉记者,此次电影放映工作将在光条村及临近的东南村和南薅村同时进行。为此,三人每人便要负责一个村庄的放映工作。石勇在光条村调试放映设备   “好在现在革东镇这边路都互通的,没有‘断头路’,三个村都在一条线上,沿路送下去,方便的很。”驾驶员石勇表示,以前去光条村的路不仅崎岖难走,而且暗坑遍布,一不小心车就会“栽跟头”。     “那车碰到点不算什么,设备碰坏了可就不得了。我们每年要放满场电影,负责剑河6个乡镇街道的电影放映工作。所以设备完好,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每一天都不敢耽搁,只要天气好我们就会下村放映。”石勇如此说道。四十余斤重的数字电影放映机   车辆一路行驶,在将其中一名放映员送到东南村后,伴随着山边夕阳的最后一丝辉光,面包车畅通无阻地经过光条村,抵达了南薅村。   在将放映员杨昌吉及记者送到南薅村后,驾驶员石勇便也驾车回到光条村开始放映工作。而看到电影放映员的到来,村中的儿童都纷纷围观过来,高兴无比。     “要在天黑前把银幕挂好。”说着,杨昌吉便开始布置放映设备。杨昌吉正在架设梯子安装挂幕布的绳索   拉电源、接音箱、挂绳索、起幕布……在对设备进行简单调试后,一阵音乐响起,放映设备的安置工作便已完成,随后杨昌吉便守在数字放映机旁边,等待夜幕的来临。     杨昌吉今年57岁,是三人中年龄和资历最老的一位,从事乡村放映工作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的他,见证了剑河县大大小小各个乡村的蜕变。 正在升起银幕的杨昌吉   “现在剑河乡村的条件真的好太多了,放在以前,真的无法想象。”在等待中,杨昌吉看着硬化好的串户路和新修起来的水泥房屋,不禁回忆起过去的乡村放映生活。   他表示,以前去到车进不去的乡村,便只能用人扛、马驼的方式将设备运到村中。那时候老式放映机多斤,不管是人还是马,到了村里基本上都累坏了,有时候道路塌方,更是被困在村里好几天。     “那时候电视、手机都不发达,村民最喜欢的就是看电影。知道我们来了,热情的很。全村青壮年拿着扁担棍棒就来帮我们设备抬啊,几下子就抬上去了。全村上下几百口人围着看电影,非常热闹”说到这里,杨昌吉眼中充满了自豪,那是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定。南薅村中的儿童等待着电影的放映南薅村的村民拿着椅子来到放映现场     杨昌吉觉得,这份工作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热爱。“看到这些男女老幼能够因为我们放的电影而开心,这是我们一如既往的动力。而看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也让我们更开心。”杨昌吉如此说道。村民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光条村电影放映现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剑河县乡村的电力、水利、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在这十几年间发生飞跃性的改变。   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村村通”项目在剑河县各个乡村落地生根,乡村硬化路面四通八达,夜里连片的路灯照亮着每一条串户路,也让长期奔波在乡村之间的杨昌吉等人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便利。 石勇正在播放影片 整洁明亮的光条村夜晚   夜幕降临,随着电影的开始,村中的男女老幼纷纷拿着自家凳子,在路灯的照明下,寻声而至。不一会儿,十几二十人围在银幕前,欣赏起难得的电影。在立秋初临的夜晚,电影的对白声、村民的话语声、树林之间的蝉鸣声混杂交错,传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欧阳章杰编辑孙远铭编审杨仪李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z/14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