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
愿景相同而关系亲近的人,是因为大家共同享受了成功;欲求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部分人享受了成功。厌恶相同而关系亲近的人,是因为大家共同承担了损害;厌恶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只有部分人承担了损害。因此,相互得益关系就亲近,相互损害关系就疏远,这是一般常识。根据这一常识,作为分辨他人究竟是同心还是异心的标准,可以找到自己的同类。
墙壁损坏于它的缝隙,树木折断于它的节疤,因为这是易于分断之处。变化产生事情,事情产生筹谋,筹谋产生计策,计策产生商议,商议产生游说,游说产生进用,进用产生废止,废止产生相应的规则。可按这个流程掌控事情变化。办理一切事情都是依循这一规律,制定一切规则都是遵循这一定律。
仁人轻视财物,不可诱之以利,可让他支出费用;勇士轻视危难,不可用祸患吓阻,可让他据守危地;智者通晓规律,明达事理,不能成心欺骗他,可以跟他讲道理,可以让他成事立功。这是三种贤才。愚者易于蒙蔽,不肖者易于恐吓,贪婪者易于引诱,可根据事情需要适当利用他们。勉强表现强大者,往往积滞于弱小;勉强表现公直者,往往积滞于委曲;勉强表现富足者,往往积滞于不足,这都是可以运用道术的地方。
鬼谷子雕塑谋略的成功,要用结果来证明。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谋略本身,还要看实施谋略的是什么人、什么团队、什么组织。只有具备成功潜质的个人、团队、组织,才是有可能合作共嬴的对象。
一、选择成功组织,远离失败组织。
看一个组织有没有成功潜质,首先不是看人才、看资源,要看内部关系是否和睦,是否有凝聚力。鬼谷子重点列举了四种组织关系:
第一,“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大家志同道合,关系亲密,是因为都能公平地分享成果。这样的组织,一般制度良好,风清气正,大家各凭业绩获得合理报酬,不需要溜须拍马、四处钻营,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大家轻松相处。这样的组织,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创造力和成就事业的潜力。
第二、“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大家欲望相同但关系疏远,是因为只有一部分人享受到了成果。比如在一些企业,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只有极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大部分人成了“耗材”,加最长的班,拿最少的钱。这样的企业必然人心涣散,毫无凝聚力。平时还能维持,一旦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先垮的一定是这类企业。
第三,“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即大家共同从事厌恶的事。比方说,干工作,大家都厌恶辛劳;做生意,大家都厌恶赔钱;打仗,大家都厌恶死亡;挑战难题,大家都厌恶失败和惩罚……大家一起做厌恶的事而关系亲密,是因为公平地承担了损害,谁也没有不满和怨言。比方说,打仗的时候,谁不厌恶死亡呢?但如果领导者不惧危难、身先士卒且赏罚分明,部下也能克服对死亡的厌恶,勇敢战斗,而且对领导者信赖有加。
大家都说刘邦会用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刘邦是个勇不畏死的人:荥阳会战,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据《事物纪原》所载,我们平时穿的“汗衫”,就是因为刘邦而得名——“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三年仗打下来,刘邦“身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数身上的伤疤,不比身经百战的老兵少。“攻城略地,功最多”的曹参,更是敢拼敢玩命,从军八年,“身被七十创”,平均每年受伤九次。跟着这样的领导者一起征战,谁会贪生怕死呢?
曹参第四,“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大家共同从事厌恶的事但关系疏远,是因为制度不健全,领导者处事不公,将自己和少数亲信保护得很好,让大部分人当“炮灰”,这样的组织必然离心离德,毫无战斗力。
比如,满清军队为什么干不过八国联军?一些历史学者将原因归结为武器落后,但查看历史记录,清军大量装备了洋枪洋炮,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加特林机枪、马克西姆机枪,诺顿菲尔德速射机枪,以及克虏伯大炮等。在天津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武毅军,电影里的镜头是上万骑兵举着马刀冲向联军的枪炮阵地,进行绝望的战斗,但事实上,这是一支全德械装备的军队,拥有毛瑟步枪一万杆,奥制曼利夏步枪一万枝,马枪一千四百杆,以及各类特种步枪;拥有克虏伯七五炮十六门,克虏伯六〇炮三十二门,格鲁森五七陆路快炮与过山快炮三十余门,还有多门其它炮。军需用品如千里镜、电台等,也跟德军的装备一样。总之,武毅军的武器装备跟联军没有代差,而且请外军教练进行了长时间训练,兵力则数倍于联军,但仍然一败涂地。为什么?表面原因是官无斗志、兵无战心,根源则在于朝廷腐败、政治混乱,不值得官兵们用生命维护满清的腐朽统治。
鬼谷子说:“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数行”即经常性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基本常识。在任何组织,如果大家相互助益,关系就亲近;相互损害,关系就疏远,这是基本常识。根据这一常识,可判断哪些人可能真诚合作,哪些人必然处于对立面。
二、未雨绸缪,睁大眼睛寻找合作时机
凡事都有时机。推销计谋,是在别人的心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季节不到,不过是白忙一场;季节到了,才能生根发芽。
那么,时机如何选择呢?客户运用谋略是为了解决问题,运用高端谋略是为了解决大问题。当客户遇到大问题的时候,就是推销谋略的最佳时机。
但准备工作要做在前面。为了拿出一个靠谱的谋略,调查研究,了解需求,设计方案,需要大量时间。当目标客户发生大问题时才着手准备,就太晚了!要用超前的眼光,早一步发现客户将要发生的问题和可能的合作机会:
第一,看隐患。
鬼谷子说:“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墙壁从有缝隙的地方败坏,树木从有节疤的地方折断。因为这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组织的“墙缝”在什么地方?在人际矛盾上。矛盾有大小,可以化解的矛盾是非结构裂缝,问题不大,容易修补;不可化解的矛盾是结构裂缝,非常危险,且不易修补。如果是脆性破坏形成的结构裂缝,可能毫无征兆地发生坍塌事故,那就更危险了。如果你发现目标客户内部或外部存在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能预判将要发生的问题。
组织的“节疤”在什么地方?在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事情好像也能行得通,没什么问题,但后患无穷,迟早要出大问题。比如,民国时多数地方的收租比例高达50%以上,有些地方更是变态地高到70%、80%,佃农们无力反抗,只能忍受。到了忍无可忍时,一切打破,原先的食利者,要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原先的供奉者,要把损失的找补回来。
今天,一些无良老板变着法子克扣员工的工资、恶意拖欠供应商的账款,这都是不合情理法的事,即使暂时不出问题,到出问题那天,可能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看变化。
鬼谷子说:“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制”本义是控制,这里指作出决策。“百度”即确立各种规则、制度。
当隐患渐渐显性化,问题开始爆发时,就会产生难办之事。针对难办之事,自然需要思考和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形成解决办法。办法不一而足,如何选择,需要大家商议。当大家商议解决办法时,就是推销计谋的最佳时机。
为了推销计谋,少不了拜访和游说。游说对象是客户组织中的关键人物,不仅要说服领导者,还要说服所有能影响决策的人。比如诸葛亮推销联吴抗魏之计,先说服刘备等己方人员,然后依次说服东吴的鲁肃、周瑜,又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
诸葛亮游说成功后,计谋受到接纳。这也意味着排斥了反对意见和不同方案。比如诸葛亮说服孙权等关键人物后,大家一心一意主战,之前主和、主降的议论都被摒弃。摒弃反对意见和不同方案后,最终形成决定,相关制度、规则、人事也要相应调整。
以上是谋士从发现变化到成功推销计谋的全过程,也是谋士左右天下大事的基本流程。这也是任何组织和个人谋事决策的一般流程。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预判客户将要发生的问题后,即可着手调查研究,准备方案。到客户急于寻求解决办法时,适时递上自己的方案,时机正好。
有人可能提出质疑:你预判了客户的问题,为什么不及时提醒呢?
原因是:对方之所以对问题视而不见,是因为不懂其中的规律、原理,自然也听不懂你的提醒。你修习十余年才懂的东西,想用一席话就让对方领悟,可能吗?在对方不懂的情况下,你指出对方潜在的问题,他不会相信,甚至可能将你的善意提醒当成恶意揣测,产生怨恨心理。比干提醒商纣王,被处死了;伍子胥提醒吴王夫差,被处死了,类似的事例太多了!所以,除非对方对你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否则你的提醒无效,只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伍子胥雕像三、说服和利用关键人物和特殊人才的方法
用谋略办大事,要跟组织合作,但本质上还是跟人合作,要善于说服和利用关键人物,也要善于说服和利用某些特殊人才。
第一,仁人、勇士和智者:三种值得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wh/1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