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得好 http://www.jk100f.com/m/

昨晚,在朋友推荐下去刷了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讲述的是父与子的故事,父亲用爱、信任和鼓励把儿子从被人嘲笑“缺根弦”的窘迫,成功培养成了一名实现梦想、为国争光的航天英雄。

先说看电影时,我自己的情绪反应,也许是已为人母的关系,电影主线温情,情节至煽情之处,我几乎每每泪目,所以电影还是很感人的。

桥梁设计师马皓文遭人陷害深陷囹圄,7年时光错过了儿子太多成长,好不容易熬过牢狱生活,满怀期待地回来时,却发现儿子马飞成了所有人眼中没救的孩子,几乎被学校开除。妈妈一方面希望马飞变好,另一方面却不加克制、喋喋不休地唠叨和当众羞辱儿子。

马皓文是位另类的父亲,面对环境的压力,他坚持自己教育的信念,反对任何对孩子的压制、唠叨以及羞辱,选择用行动影响和感召孩子。他一点点启发,以兴趣启动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他带马飞在生活的行走中学习物理、语文和人生哲理,用“一直想”和“相信自己”激励孩子独立思考。

作为父亲,马皓文以身作则,以一种“不认输”的姿态,活成了儿子眼中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引领着马飞,让他暗下决心要成为和爸爸一样具有优秀品质的汉子。

此外,当爸爸的不惜典当家当、卖血……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梦想所需的外部条件,在考试冲刺的时光,带孩子旅行,看航天表演…

在父亲一系列努力之下,马飞自然而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拥有了强大自我驱动力,抗打击力、也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可贵的,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找到属于他的人生目标,最终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成了一名为国争光的航天英雄。

若排除更理性的思考,电影确实感人。但若仔细回想起来,片子从人设铺陈到台词设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槽点,以至于也几度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地跳出戏外。比如“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之类,台词“刻意”的痕迹太重,不够朴实,很多话像网络鸡汤,脱离生活。

另外,电影为渲染父爱的伟大和成果,片子选择了几个桥段来凸显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大洪水中,十几岁孩子独自求生、外太空拯救飞船和充满丰富的想象力的0分作文,对成果展示固然重要,但个人觉得,这几个案例的刻画也不够朴实,不够接地气,固然太空画面很美,洪水那段也让人揪心以及振奋,但就是觉得就是少了点什么。也许是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以及孩子由内而外变化的过程,刻画不足的原因吧!

以上两点,不同程度削弱了这部作品该有的说服力。

当然,瑕不掩瑜。我认为能选这个主题来拍部电影,本身就是优秀的。刻平凡父母亲的作品很多,但敢于通过这种形式批判“教育”之弊的作品却很少看到。

如今,主流教育观已意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但仍有一大部分父母,在延续上一辈的做法,管教孩子很少发动主观能动性去学习,教孩子不是用智慧去启发孩子,而基本都出于本能、惯性去说教、指责、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就很有价值了。它让更多人明白,正是父母的姿态决定了孩子的样子,父母是孩子的起点,对孩子的影响深刻而长久,正所谓,“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复印件。”

最近,我常思考人性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好的教育也是一个善用人性的过程。我们对孩子要鼓励还是打压?要羞辱还是引导?要做榜样还是说教?正确的做法,一定是建立在对儿童心性充足的把握之上的。

卡耐基先生说:“影响他人唯一的方式,就是找到他想要什么,并教给他如何得到。”还说,“指责犹如回旋镖,总会伤及自身。”……这些道理运用在教育孩子的场景中同样适用。

我们都望子成龙,发心都无比赤诚,但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答案就在这里。教育孩子更多需要的,是家长、老师的智慧,而不是出于本能责难和说教。我们能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答案,而是方法。要知道,批评和指责最为简单,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它往往激起抵触,引发辩白甚至质疑。所以,当我们指责的话语即将脱口而出之时,不妨三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wh/13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