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一部由顾长卫导演的小人物电影,描述了小镇里一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最终梦想一一幻灭的故事。
小镇青年的故事看似没啥吸引的,却从普通处见不平凡,在好莱坞大片席卷的现刻,这抹贴近生活的温馨色彩,丰富了许多为前途生计奔波在外的人的心。这么接近地气、细节浓郁的电影,是生活中一味重要的药引,关乎灵关乎心,而不在于表面皮肉。
与其说是同情主角的遭遇,不如说是感同身受,每个怀揣过理想的人都曾在现实中的泥潭中艰难前行,那会的迷茫和疲倦就像泥浆一样裹挟我们的心灵。顾长卫说,我们每个人都曾是王彩玲。
影片中有许多镜头涉及镜子道具的参与,这里导演运用镜像叙事(指通过镜子及其成像来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延展空间、渲染气氛等
知乎用户-看电影),让观众透过镜头看到主角有点丑陋的面容,其中还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现实启示。以下就从镜子这一道具出发,结合主角追寻梦想的三个阶段来看小人物追梦的理想归途。
筑梦阶段:用镜子构筑梦想虚像,预示梦想的破碎,揭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自己的著作《另一空间》中提出了“异托邦”的概念,不同于“乌托邦”描述的是一个不存在的理想世界,异托邦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却在寻常的逻辑之外。
例如,对于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欧洲人来说,就会把讲究人情往来,忠义礼智信的中国视为一个不能理解的“异托邦”。
”异托邦”能够创造出一个不真实的、虚拟的空间,并且准确地将真实的空间反映出来。
在影片中导演就是运用镜子,来给角色制造“异托邦”假象,每个拥有过梦想的角色都有身影停落在镜子上的场面。
一方面用虚幻照映出角色眼中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又映照现实,赤裸裸地展示出生活的残酷和绝情。
梦想成为梵高的黄四宝,考了五次美院均名落孙山,一边沉迷自画像一边被母亲追打;
曾想做播音员的周瑜,自认为不比电视主持人差,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在镜子前念着诗歌;
热爱芭蕾却被歧视的胡金泉在假装强暴了女学员后,在练舞镜前演绎了入狱前的最后一支舞;
王彩玲在镜子前演唱着最爱的《慕春》,主角最后的梦想渐渐沉落,钢琴上的镜子也跟着破碎了。
镜子成的像实际是虚像,暗示电影中小人物的梦想均会破碎。借用镜子,观众还能看到主角延伸出的内心世界,充斥小人物的希望与挫败。
同样的方式,在很多经典电影中都有所体现,同样借以推进故事情节,暗示角色形象。
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和段小楼面前的两面镜子,表面上是两人在表演前的寻常梳妆细节,实际上间接暗示了两人分歧的开始,又以各自镜子的不同形状,暗示两人各自不同的性取向。
电影借由异托邦的构建,提示我们:现实和理想终究是有偏差的,我们无法逃避现实,也不能无视偏差,如何处理就变成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在。
追梦阶段:遭遇现实猛烈捶打,历经人生至暗时刻,才能闪耀自我的光辉
与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流派的雅克·拉康,提出了运用极广的“镜像理论”。镜像阶段是精神分析中婴儿将“自我”错认为“他我”的一个阶段,即人们会将镜子里的自己错认为他人。
导演将其运用在电影中,实际上人物在还未认清自我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影像代入成他人。
镜子的运用,意在引导观众,随着情节推进,步步接近“自我”真实的样貌。镜子照映出的故事情节,反映主角王彩玲经历的一系列打击之后,始终闪耀着的光辉“自我”。
△王彩玲爱上黄四宝,却因相貌丑陋被拒绝,两人发生激情一夜,黄四宝当众控告她强奸,从此在师范学院中抬不起头
△在教贝贝学唱歌的时候,两个人的身影照映在镜子中,她意识到贝贝终究比她天赋更高,专业能力更强
△小张老师被丈夫欺骗,跑来同她诉苦,王彩玲听出了话里对她的贬低之意,训了小张老师一通后把唯一把她当朋友的人气搬走了
通过这些“他者”与主角共同发生的故事,用镜子照映出王彩玲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暗示她渐渐获得自我认知,并且对于自己打定主意向往的事物不变心,不将就。
即使被黄四宝当众羞辱,她依旧爱着黄四宝,依旧不对胡金泉和周瑜的“求爱、求婚”妥协,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诠释了自己鲜明的爱情观。
看到镜子里对歌唱充满热爱的贝贝,她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她走完比赛的路,让贝贝终于出了名,最后却被告知自己是被骗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善良和心软。
为了维护自己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自尊,就算小张老师是真心对她好的朋友,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自尊被攻击来换取与小张的友情。
镜子里一开始是她和聚集在她周围的人,她把自己能够给予的都给出去了,换回来的也不是圆满和成全,慢慢镜子里只剩下自己。
王彩玲渐渐看到自己心理的庸俗和不堪一击的才华,认识到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点固执清高,却比谁都懂得坚守心里认为美好的东西。丢失了一个真心与她交好的朋友,她知道后悔没有用,只有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带给别人更大的善意。
镜子是认识自我的媒介,心理学家说,人只有认识自己,具有自我意识,才能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逻辑思维,想象,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说道,我在故我思。
人总是需要和现实的磨砺中更加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自己的特质也会在流水的侵蚀下越磨越光,最后显现出最晶莹剔透的珍珠宝石。
梦碎阶段:用他人的选择映照出追梦的最终归宿,是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理论,据他所说,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来自百度百科
他人即是自己可以参照的一面明晰的镜子,影片中通过王彩玲与各类曾经满怀理想人物的对比,形成一种现实的镜像对照。
黄四宝选择的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用以回击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四处诈骗,被仇家寻仇上门后,边逃跑还边回头挑衅:“骗的就是你这个王八蛋的钱”。
年轻又才华的贝贝选择用良心来和魔鬼交换一张人生赢家的入场券,小镇出生的她为了延续爱人梦想,就算报应降临在自己身上,也要用尽特殊手段,利用同情心欺骗一个比她还悲惨的人。
胡金泉选择向现实妥协,向王彩玲提出“假结婚”被拒后,他把自己变成人们眼里的“变态”,证实人们心里对他怪咖的定义,借以苟存在充满偏见的社会上。
每个人都曾执著地追求梦想,追梦的过程其实是在追寻一种幸福的人生状态,在遭遇挫折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决定。
而王彩玲,是唯一一个就算放弃了高音歌唱家的梦,最终也成就了幸福生活的人,她选择的是和生活和解。
她回到家徒四壁的简陋老家,陪伴父母走完最后的日子;领养了兔唇女童,给予她爱和教育。
放弃孤高的梦想转向平凡的尘世生活,为了给女儿攒钱做腭裂修复手术,放弃音乐教师这个最接近梦想的工作,在市场挥刀卖起了羊肉。
她开始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并将她教给女儿。
世间人有千千万万的梦想,就算梦想在不懈的努力之下实现了,兜兜转转,也会发现还是要回归平凡的生活去找幸福。对于王彩玲来说,幸福就是:有个目标为之不懈努力;尽力给一个生命带去关爱和温暖;以及守在对自己重要的人身边。
哈佛幸福公开课曾有一条提示,幸福取决于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yf/1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