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张艺谋的新作《影》,说说这部作品的历史原型。影片开始就指出,本作品改编自剧本《三国·荆州》,而片中许多细节也的确暗示着这是一部看似架空历史实际讲述三国故事的史诗。首先,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同时也是片中的主要战场,“境州”,毫无疑问,谐音自“荆州”。而交战双方国家,分别是“沛国”和“炎国”。沛,即充沛,指的是雨水丰富,影片中沛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下雨,正切中此字,原型应该是同样遍布水域的吴国。炎,炎热,对应蜀地的气候,代指蜀国。同时,两个国家的名称一个主水,一个主火,隐含水火不容之意,然而水能灭火,也影射了本片中乃至历史上两国交战的结局。炎国大将、境州统帅“杨苍”,不必多说,显然对应的是为蜀国驻守荆州的武圣关羽。美髯、大刀、天下无双的武艺、以及经典的“拖刀计”,再加上片中杨苍的儿子和历史上关羽的长子同样单名一个“平”字,如此多的共同点,这恐怕是剧中原型最好猜测的人物了。而故事主角之一,大都督“子虞”,这个名字更是大有深意。首先说到大都督,很多人都会想到周瑜,他也的确是吴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都督。然而“美周郎”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只与孙刘两家荆州之争的另一主角关羽有过一次交手,却极不光彩。当时周瑜为孙权献计,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借刘备来到吴国迎亲的契机,将其囚禁甚至杀死,从而夺回荆州。然而最终刘备却警觉的偷偷脱身,周瑜带兵追捕时,关羽前来接应,周瑜一见关羽便知不是对手,慌忙逃命,回到本营后,气的吐血,不久于人世。以上这段,刚好应和了《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字数太多,未免赘述就不引用了,感兴趣朋友可以查阅。)历史上周瑜与关羽的这次交手,虽然身体上没有受伤,但心灵上的打击的确到了危及性命的地步。而电影中子虞被杨苍砍了一刀导致重伤脱形,即在暗喻此事。然而,子虞之“虞”虽谐音周瑜之“瑜”,但并非仅此而已。子虞的“子”,想必取自“子明”,即吕蒙吕子明。历史上,如前文所说,周瑜败给关羽后便没了后文,不久就病死了。但谁为周瑜报仇杀了关羽呢?是让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吴国另一位大都督吕蒙。当时吕蒙命令士卒身穿白衣伪装称寻常百姓,藏匿于民用船只,顺着江水疾驰而下,奇袭荆州的治所江陵城,史称“白衣渡江”。正在前线与魏军交战的关羽骤然失去根据地,腹背受敌,军心涣散,不久后于麦城被吴军俘虏,随后斩杀。在《影》中,真子虞被杨苍所伤,子虞分身最终却杀死杨苍夺取境州城,这正是周瑜与吕蒙人生的融合。所以子虞的原型较为复杂,需对应到两位都督。至于片中其他人物,也都有与其相对的三国人物,只是艺术改编幅度更大。比如影片中的大臣“鲁严”,名字很明显效仿“鲁肃”,取“严肃”一词,二人共同点是力主两国联盟交好,只不过鲁严是奸臣,贪财误国,而鲁肃则是历史上吴国最重要的功臣之一,绝对的忠良。再比如君主沛王,和孙权一样拥有极大的野心与谋略,心机深不见底。沛王台词“今后再有敢言战者,斩”刚好戏剧化的逆转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对投降派的警告。只不过沛王最终被子虞所杀,显然和活了整整70岁的孙权结局不同。还有片中大将田战,剧情中提到他曾经为救子虞负伤十余处,这描述与为了保护孙权被山贼砍了十二刀的周泰十分相似,而且周泰作为孙权最忠诚的臣子之一,也对应上片中田战是沛王的心腹。综上,张艺谋大作《影》,的确如其原作剧本的情节,谱写了一出三国时期的精彩故事。同时导演也不是照搬历史,而是在过程乃至结局上都加入了艺术加工,将观众原本耳熟能详的历史改编出了新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l/14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