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实在是高!。很多人都记得电影《地道战》里的这句台词。电影《地道战》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年,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地道战》,就是当做民兵传统教学片,目的是体现人民战争的思想,让观众看了之后,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斗争方法。本来是想拍一部教学片,最后成了一部人们非常喜欢的抗日故事片,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已经有30亿人次观看过这部电影,观影人数超过了那些好莱坞大片。电影里的主人公高传宝浓眉大眼,智慧多多,他的原型是河北正定县高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他利用地道战带领七八十个民兵,打退了多个日本鬼子,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带领民兵去打扫战场,被敌人杀了一个回马枪,壮烈牺牲。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到年底,冀中平原的地道已达一万公里以上,被称作“地下长城”,成为了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重要依托。其实,地道战作为一种战术手段,早就记载在各种史册之中,尤其是在三国时代,战争频仍,地道战也就被经常使用。袁绍、公孙瓒、曹操、诸葛亮等人都参与其中。2.建安四年(年),也是在华北平原,袁绍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围堑十重,居高楼固守,袁绍大军从地面仰攻高楼不利,便发明种全新的攻楼战术。他们以一部分兵力在地面用高梯发起进攻,以牵制敌兵,而大部分兵力则从现成的沟堑挖掘地道,直通高楼之下。他们把高楼之下的地基逐渐挖空,而每挖出一块小空间,就用木柱把顶部的土层顶住。待到楼下的基础挖空大半时,再从地道中撒出全部人员,然后放火焚烧所有支挥顶部土层的木柱。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鼓角”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等等。不多时,木柱焚毁,顶部土层支持不住地面高楼的重量,猛然塌陷,地面的高楼随之倾倒在地。楼内的人员非死即伤,根本用不着袁军攻击就完全失去战斗能力。眼看着一座座高楼轰然倾塌,袁军将士兴奋异常,一面呐喊,一面更加起劲儿地挖掘地道。公孙瓒眼见城池守不住了,就勒死妻女,引火自焚。3.地道战多用于北方,因为北方平原地区土壤厚,雨水少,便于挖掘,南方雨水多,很少用地道攻城。但事情都有特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基本的要素。曹魏黄初三年(年),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合力攻吴,把朱然团团围困于江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守将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的外甥,本姓施,朱治把它当作儿子养大,当时任昭武将军。吕蒙去世,吴王派朱然镇守江陵。等到曹真等人围困江陵,击破孙盛。吴王派遣诸葛瑾等率领军队前往解围,也被夏侯尚打退。这时江陵城内外断绝,城中兵士多浮肿生病,能战斗的才五千余人。曹真等人堆积土山,凿地道立攻城楼靠近江陵城,弓箭像雨一般落下。气势非常凶猛,守城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却依然没有惧色。他不断激励将士,寻找敌人薄弱之处,率军出击,还攻破魏军两座营垒。魏军包围江陵长达六个月,江陵令姚泰率兵防守北门,见敌军力量经大,守城军队兵少,粮食将尽,害怕守不住,阴谋作魏军的内应,被朱然发觉后处死。曹真、张郃等人久攻不下,无奈就退兵。朱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这是一个用地道战攻城没有成功的例子。4.战争,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三国的时候尤其如此。失败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败中取胜,屡败屡战,也是一种精神。公元年,官渡之战。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都用地道,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地道战。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如果不是后来荀彧等人给他支持,官渡之战的结果可能就要改写了。曹操是一个地道战专家,他对地道的应用非常灵活。建安三年正月,曹操领兵围困张绣于穰县。五月,刘表派兵来救张绣,准备截断曹操的后路。曹操领兵退还,张绣派兵来追。曹操军进退不得,只能连营慢慢移动。曹操写信给荀彧说:“张绣军前来追击我军,虽然我们一天只能前进几里路,但我预料,到安觽时,我一定能打败张绣。”到了安觽,张绣和刘表的部队会师,共同扼守险要地形,曹操军腹背受敌。曹操派人连夜凿通地道,把辎重全部运过,并设下奇兵。天亮的时候,敌人以为曹操想要逃跑,便前来追击。曹操调动奇兵,步兵骑兵夹攻,大败敌军。5.很显然,挖掘地道向敌人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种作战方式在三国的时候已经运用的很成熟了,连诸葛亮也想试一试。年十二月,诸葛亮围攻陈仓。人们都熟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很少有人记得诸葛亮在陈仓无功而返了。诸葛亮伐魏,多次都是因为后勤保障不利而无功而返,他最怕打消耗战。攻打陈仓,久攻不下,云梯、冲车都接连失利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开始挖地道,想用袁绍攻打公孙瓒那样。陈仓守将郝昭有高招,估计也是“高,实在是高”,他知道诸葛亮挖地道后,就在城池的周围挖沟堑,把地道挖断,这也是后来很多城池都有护城河的缘故吧。地道进攻也不成功,有相持了20多天,善用计谋的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只好退兵。6.电影《地道战》里鬼子头山田把一口大缸埋在屋里,把脑袋探到缸里听挖地道的声音。这种办法很早就有了,专业术语叫“瓮听”。《墨子·备穴》里这样记载: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城坏,或中人为之奈何?”意思是说,有人挖地道进攻我们的城墙,我们该怎么办?子墨子曰:问穴土之守邪?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适人。适人为变筑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浊非常者,此穴土也。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罂,过去是装酒的大缸。墨子说,对付打隧道的攻城方法是要在城内修建高楼,用来密切观察敌情。敌方有变,修筑掩体墙而积聚土石就不同于一般情形,如果四周有平常不同的浑浊泥水,这便是敌人在挖隧道。应赶快在城内对着敌人隧道方向挖沟和隧道以防范它。假若还不能准确判断敌人挖隧道的方位,就在城内挖井,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墙墙基。地势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势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够了。命令陶匠烧制肚大口小的坛子,大小能容纳四十斗以上,用薄皮革蒙紧坛口放入井内,派听觉灵敏的人伏在坛口上静听传自地下的声音,确切地弄清楚敌方隧道的方位,然后挖隧道与之相抗。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在那个时候对地道战就总结出了攻守办法,可见那个时期人们用的更多。墨子比诸葛亮早多年,诸葛亮熟读兵书,按理应该知道墨子关于地道战的理论。可为什么在陈仓,连这件事也没弄好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hl/1374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hl/1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