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似乎是个很适合自我更新的季节。在万象复苏的时间节点,我们也期待甚而更迫切地期待着自身的“惊蛰”与蜕变——变成更好的自己。毫无疑问,在通往更好的路径中,读书往往是最先被想到的方式。

今天,暮春时刻的这个日子——世界读书日,似一声惊雷,脆生生地炸裂于那曾沉寂的书籍世界。“读书”这个词重新活跃起来,且呈现出了无比的仪式感,包括奔流新闻?奔流号特别推出的“奔流名家说读书”策划,无非都是在一遍遍地提醒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

——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

01读什么书,自己说了算

读书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总是有“难与易”“技巧和方法”等等说辞,且各说其道,各有各理,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0后的作家张佳羽,主张不要为了读书去读书——“如此,基本变成去名胜古迹打卡拍照一般,只走过场”——且重视如何高效地读书。因为若不是高效率的读书,仿佛就如牵绊住人想要扑进知识中探寻的围挡。“尤其当我们发现身边朋友附丽相伴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中在发生变化,不停地向充实自己的方向狂奔,搁谁都会焦躁不安。”

这番话说得很90后,真实坦率地直面现实。

——在60后的作家马步升眼里,“读书这事儿没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实则很简单,就如同你在街上买杏子,得挑一挑吧。“如果可以选择,你总是要挑出最好的,或者自认为最好的。烂杏,没有成熟的杏,品相不好的杏,你总不会专门挑选这类杏子吧。读书也一样,有些是世所公认的经典,一般不用你去辨别好不好,只需考虑自己读懂读不懂,对不对自己胃口。读不懂就别装了,好像自己没有读过那个经典,就低人一等似的。”

这让人想到了那句话:

——阅读,本质上是一场私人的冒险。

我们说的读书它始终也必须是一种自由阅读,是一种自主阅读,读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马步升说的——“读什么书,自己说了算。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能自主,还需要跟着别人去读,唯某人的马首是瞻,读自己不喜欢读、也读不进去的书,把自己读得一脑门官司,读书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02阅读让我们被文字的力量改变

读书有益。

“在喧嚣躁动的当下,唤醒人们对阅读、对文字的阅读基因,我认为愈加重要。”

——从一名农家子弟到当红网络作家,年生人胡说的开挂人生少不了阅读并获益于阅读。他确信阅读是一种培养思想、磨练智力、加深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的方法,是一种挑战自我偏见、开阔自我视野并扩展人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方式。

“阅读让我们发现书面文字的美丽、时代的智慧和伟大思想家的见解。也让我们踏上自我发现之旅,更让我们被文字的力量改变。”

03腹有诗书才能诗意地生活

诗歌就以一种文字之力,改变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诗人牛庆国写诗爱诗。“可以说,诗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融入了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与诗歌有关。”

——诗人古马于诗友人邻的诗作中,感悟到了“写诗就是修行”的境地。由此,他向更多热爱阅读的人推荐诗人人邻的诗集:《我已寂寞过了》——“这是一个安静又丰富的世界,你不仅能听到瓦罐里米粥的香热,还能感到夜里马儿过山岗带来的草木香。”

是的,喜欢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他的作品。

信息网络时代,各种风潮迭起,年轻人在B站写诗歌,便是时下一股自发的风潮。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的源头,从小就开始背诵唐诗的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诗歌的基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能转变为天赋——最主要的是,这些在B站写诗歌的年轻人们,没有一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们只是以诗歌这种方式,参与生活,完成自我。

这是可贵而纯真的。它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人吟唱诗歌,但非人人都是那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有些人是写诗的诗人,有些人是不写诗的诗人。一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一定要‘腹有诗书’,这样才能诗意地生活。”这是牛庆国理想的诗意人生。

04草木也知人间事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选择的书籍,很能映射出读书者的样子——若是你认识或熟识的,你的想象甚而会具体到此人读书时的表情、举手和眉眼的状态。

——作家尚德琪读书颇多且颇杂。比如他读的加拿大人皮纳的第一本书《本草:李时珍与近代中国博物学的转向》(以下简称《本草》),瞅一眼书名,“专业”“高大上”一一蹦出……尚德琪读此书的一心得是:皮纳的这本书,既没有把《本草纲目》当作药学著作去看,也没有把李时珍当作一名老中医去对待。全书通过对《本草纲目》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展示了这个对自然充满丰沛好奇心的知识宝库里洋溢着的作者对知识的信仰与热情,揭示了他收集和存储材料的方法,辨析了可靠的和不可靠的知识来源,并最终确认了他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基本原则”。

对此,尚德琪又凝练总结出:纳皮在《本草》中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要说明一个问题:李时珍是怎样一个学问家,以及李时珍是怎样做学问的。

读书读到这样的境地,也是真读明白了。

——作家张存学从鲁迅的《野草》里,也是真读明白了:多少年来,鲁迅已经渐行渐远。从另一个角度说,鲁迅一直就在那里,而我们离鲁迅越来越远了。

05

悠然的拥书人,淡泊地陷入书海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曾在一个夏天的雷雨夜,彷徨于北京老胡同的一家书店外的甘肃人郝炜,蓦然看见一人,短裤轻褂,斜卧在角落的书橱旁,一本蓝色封皮的书舒卷开来,搭于脸际,多么悠然的拥书人,淡泊地把自己放在地上,陷入书海。“那是在远离了璀璨灯光的一角,但我觉得那么多的书中,都递过来一双迥然的眼睛,凝望着他。直到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那么多双伟大的眼睛注目着的他,像一个寄托着无数梦想的、在场的书的联展,在接受、传递和留存。那一刻虽短暂,却足以成为一个值得铭记的永恒。”

相信,那一短暂时刻,对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郝炜必是心有戚戚焉!

06看书可以得到安宁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也是一个需要用心作答的命题。

波兰有部电影《艾迪》,拍摄于20多年前,男主艾迪是个在城市里收废品的普通人,艾迪爱读书,即便在等待废品过秤的间隙也会拿着书看的他读了不少书。

在整部片子平缓且平淡的主调里,讲述了“在艾迪毫无闪光点的生命里,书籍如光,让他平常,但不卑微”这样一个重要内核。

“你看书有什么用啊?”有人问艾迪。

“可以得到安宁。”艾迪回答。

人生各有难事,但是还有书籍......

诸文化名家“世界读书日”

奔流号阅读链接▼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马步升丨读书这事儿没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尚德琪丨本草》《杨建仁丨《大豆谣》的呼唤》《牛庆国丨腹有诗书气自华》《古马丨我已寂寞过》张存学丨重读《野草》《胡说丨读书有益》《张佳羽丨不学宝钗认死理,要做黛玉巧读书》陈泽奎

《旷野望》会告诉我们些什么?《郝炜

在书籍的带领下,成为大地上的一个漫游之人》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雷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l/14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