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立春》是摄影师出生的导演顾长卫,所拍摄的一部电影。影片于年上映,和他同期作品《孔雀》《最爱》被称为”时代三部曲”。
这部电影讲述了,北方小城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勇敢为了艺术逐梦的故事。即使她其貌不扬,但她还是想要,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歌喉,冲出那个破旧的小城,走向繁华的北京城。
通过塑造从不服输的王彩玲,到最终为生活低头的,一名普通大龄女青年。影片的独到之处就是,将镜头对准城市边缘化人物景象,以朴实、平和的语言,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人之困境。在破碎与重圆里找寻人生的意义,勾勒了双重冲突下,挣扎与自我和解的压抑与放纵。
因此今天这篇长文,我将从视听语言、人物设定、时代背景三个维度,来还原建立在艺术上的,现实中国社会景象。探讨这则电影的独特性。
01破碎镜子和经典式构图:视听语言下影响与现实的两重性
被誉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导演,曾经主摄了《孩子王》、《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艺术性与故事性极佳的中国电影。所以在他的“时代三部曲”中,我们能够看见一个对摄影敏感的导演的独特性。
隐喻:两种相反状态的镜子隐喻在电影中以特殊符号的形式,表现导演传达的主观思维,使得观众能够从其他方面领会,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
在电影《立春》里出现最多的物象就是镜子,作为一名著名歌唱艺术家的王彩玲,她在练琴唱歌剧的钢琴上,就总是放着一面镜子。
完好的镜子镜子作为一种特别的物品,能够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现实中出现的物体,发散到玻璃上面。也有很多人把镜子称为“第二空间”,因为镜子能够同步展示现实世界,也像是连接异度空间的一个通道。一般人不会把镜子放在钢琴上前,所以这面镜子是导演刻意所为。
导演想借用镜子这个意像,侧面表达人的内心想法。
追求她的钢铁厂工人周瑜,不容易求得她练琴,而每一次王彩玲,都是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因为在她的世界里,自己即使其貌不扬,但是镜子能够表现出她真正的内心,证明她自己是一个真正有才华、有内涵的人,而不是区区一副空壳。
破碎的镜子这面镜子的经常出现,而在最后一次王彩玲上的钢琴出现的时候却碎了。当时假装癌症的女学生,骗王彩玲自己将是弥留之际。所以恳求王彩玲当自己的老师,这个时候镜子反射出,女学生和王彩玲的内心真实景象。
被灵魂崇尚的歌剧艺术,败给了残酷的社会现实,而这面能够捕捉人心的镜子,却再也无法感受艺术与人灵魂的共鸣,最终败给了世俗。
镜子从完好无缺到支离破碎,其实也就是王彩玲内心的写照。从一心赴京追梦的纯粹,到靠坑蒙拐骗,只为获得艺术荣誉,而被现实沾染的心灵。观众无法透过王彩玲的身体,看到她内心的变化,但是能够通过镜子的变化,重现被艺术与现实的折磨和困境。
2.构图:两种典型的画面结构
构图是一种造型艺术术语,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三角形构图其中最熟悉的三角形构图,其实是一个电影中的典型性构图,三角形作为最稳固的形状,常常在电影里表现稳定的三种关系。
周瑜来王彩玲家里,找王彩玲帮忙。因为自己表弟黄四宝,上北京艺术学校的忙。在王彩玲的家门口,站成了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正是王彩玲、周瑜、黄四宝三个人,他们三个人的身份,就是代表了在当代社会里,边缘人物对待艺术的追求层次。
王彩玲梦想去北京追梦艺术,但又不得不留在小镇里。黄四宝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追逐,而没有想过退缩。周瑜渴望追求艺术,但又只是因为现实爱上了王彩玲,也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存在的“共性艺术社会关系”。
当与艺术和社会联系的,这样身份的三种人——纯粹艺术家、屈于现实的平凡艺术、功利心的“假艺术”。才能够让社会在艺术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也就是全社会都在面对的问题,但又是无法解决的苦痛。
框架式构图框架式构图是在摄影里经常运用的一种构图,在一帧帧画面里。被框架划分为井然有序的小“窗格”。但框架式构图只是把形式锁定在框架里,但思维却要跳脱出框架外。
王彩玲经常被“锁在”框架里,她所蜗居的小屋的门上,就是一个门框上的窗户。导演经常以主观镜头,从屋内透过门框的窗户望向窗外,表现王彩玲这样的被现实打压的求艺之人,即使能够用眼睛探寻,外面光彩的艺术世界,而终将是被现实锁在这个小房间里。透过玻璃看到的景象,都是虚无缥缈的,而不会再有结果。
最典型的一个画面就是,王彩玲第一次,同异类“胡老师”吃饭的时候。餐厅的小窗户里,王彩玲的眼神,是明亮而充满渴望的,因为能够从小逐梦芭蕾艺术的胡老师,似乎给了她一种逃脱世俗的力量,是麻木不仁的残酷社会下,唯一的慰藉。是艺术第一次冲破现实的风向标!
有代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和视觉狭隘的框架式构图,都是导演建构的社会与艺术,能否共存的价值探讨。在电影里,导演从来不会把价值体系,直抒胸臆的表达出来。而是真正的理解,所谓的双重困境下如何调解的问题。
视听语言能够丰富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观感,当梦想与现实杂糅在一起,松散、愤懑等对生活的不满,是残缺艺术面纱下小人物的不堪,也是构成中国独立艺术影片的重要核心内涵。
02丑陋的歌剧小城女青年与完美的舞蹈表现艺术家:巧妙的人物设定中沦为世俗的阶段性
电影就如同小说一样,每一个人物的设定,都带有影片所想传达给观众的意图。而好的影片里出场人物,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的。
外表与内心矛盾的王彩玲整部电影就是围绕,这个叫做王彩玲的女教师进行的。所以作为主人公的她,一定是身上结合了电影中所要代表的重要因素。
丑陋的外表,崇尚艺术的灵魂满脸褐斑和可怕的龅牙,是看到王彩玲的第一影像,导演给女主人公王彩玲赋予这样一个丑陋的模样,就是为了给影片增添反差性。
因为人对艺术往往是圣洁、美好且不可侵犯的,而这样一个心系艺术、崇尚歌剧艺术的女子却长得如此不堪,不仅仅传达了艺术要从心灵出发去感受,更加表现了艺术的不可侵犯性和特立独行。
宁要大城床,不要小城房从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王彩玲不屈于小城的决心。不仅仅是私下,偷偷找人办理北京户口,而且在还没有拿到北京户口之前,就告诉街坊邻居,自己就已经是北京人了。这很明显表现出她作祟的虚荣心,以及对大城市的渴望。
这样身份和性格双重矛盾的王彩玲,也就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宁要大城床、不要小城房是对自身身份的不满、以及对待美好世界的遐想与盼望。
第一次爱和最后一次爱“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是王彩玲告诉黄四宝的。王彩玲在这个社会已然失去了爱人的权利,也对这样一个沉默的社会感到孤独与悲伤。崇尚歌剧的她被人视作孤傲、冷漠的代表,而面对身旁没有志同道合的她,更像是汪洋大海里被散落的海水。
在这座小城里,第一次她好不容易遇见了,和他同样热爱艺术的黄四宝,但黄四宝却因为她的样貌而厌恶她,即使两个用艺术对话的灵魂,却被世俗给抚平了伤痕,留下了“再也不会爱”的权利。
最后一次爱,也就是最后爱自己的一次。影片结尾是王彩玲,抱着自己领养的孩子去北京天安门,她最终还是低头了,放弃自己曾经去往首都剧院唱歌的梦,而第一次好好爱自己,是在滚滚风尘中找到自己能够安家的地方。
王彩玲是影片的最核心的人物,她身上这些导演所赋予她的性格,充分能够体现所要探讨的社会问题。看似正常,其实实则不正常的王彩玲。是现实的一股洪流,被九十年代封锁的灵魂透露出满满的不安、与悲伤,实则只是时代的悲歌,一曲希望的哀叹。
2、触及艺术本身,输给现实的舞蹈教师
热爱舞蹈的胡老师,是影片中的一个配角,但他身上承载了超出主角的更多意义,迸发了导演更多不可揣测的意图。
热爱自我,败给人生在整个城市里,胡老师都是特别的存在,因为除了王彩玲没有人能够欣赏他,他从幼时就开始学习芭蕾,在芭蕾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但是早早就败给了现实。
这个世俗的小城里,对待男人跳舞,只是抱有不屑甚至是嘲笑的态度。所以忍受不了侮辱的他,选择去学习广场舞,立即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种能够认清现实的人格,在偌大的城市里数不胜数。在疲惫的生活面前,大多数的艺术灵魂都将低下头,成为生活的奴隶。
秀气的外表,粗俗的心最能够体现胡老师这个人物特征的地方,就是在舞蹈室有一次要教学生跳舞,他已经受够了世俗对他的批判。所以就假装叫学生来厕所,性骚扰学生,想消除外界的流言蜚语。也正是因为这个,胡老师彻底断送了他的前程。
王彩玲来监狱看他的时候,胡老师眼里却似乎没有一丝悔意,哪怕在监狱里,都能够踩着监狱的鞋子带着镣铐舞蹈。这样不理智的表现是他内心的粗俗,也是他能够呐喊的最后一次救命,被冷言冷语锁住的心灵定是不自由的,而在尊严面前,最终沾染了污秽与苦痛。
芭蕾舞蹈胡老师,是整部影片中看似异类的存在,他在影片的后半段才出现。但被王彩玲羡慕的他,用梦想照进现实,却又以入狱的悲剧结尾,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影片里悲哀的句号。
人物设定是每一部文学类作品里,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主人公承载了导演所构建的,不美好的美好世界,在人物性格上,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重现边缘化小人物,在当代现实中国里对于艺术的绝望与希望,也是人类的共同宿命。
03九十年代初的“立春”社会:时代背景里反映的真实价值
探讨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核,一定要结合影片的故事设定发生背景,和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来深度挖掘,才能够深刻理解影片的实际价值。
冷风与立春:地理环境背景影片设定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北方工业城市,这里的一花一草都带着冷峻的寒意,似乎立春这一天根本不会来到,也预示着这注定是一个“死城”。
而北京虽然也是一个冰冷的城市,但它会迎来自己独有的春意,这种温暖人心的暖意,不仅仅是温度的符号,更是表现一个大城市的包容与热爱,是能够感知艺术的地方。
逐梦的小人物,能够在这个偌大的北京被看到和发现,也能够让人真正的为了梦想,和所追寻的东西去拼搏。
立春是冬日里捕捉的暖意,立春就是九百六十万公里的中心首都北京,立春就是艺术在现实社会里,拾起的最后一根稻草,立春也是社会边缘小人物重燃的生活。
2.艺术迈向现实的序曲:社会背景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刚开始迈向信息化时代,人们刚刚满足于温饱,而开始探寻精神财富的年代。而电影中塑造的三个热爱艺术的青年,也就注定被这个时代淘汰,成为世俗的一份子。
写实的纪录所描绘的人物群像,也是当时中国所面对的窘境。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朦胧又虚幻的主观臆想,被束缚了那么久的中国人,第一次能够选择自己所选择的东西,注定是美好而又残酷。
在那个时候,导演用画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根本就没什么钱赚。而在大街上进行艺术表演。也根本就没有人听,在观众眼中看来是悲哀的,但这个情况。却一直到今天还存在。
这就是影片里描绘的悲哀的现实,面对艺术仅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所谓纯粹的艺术造诣,若无法与现实相融合,那么最终只能“不被记住”的死去。而这所谓的艺术“立春”,什么时候会结束,而什么时候又会重生?
时代背景往往能够从宏观上,揣测影片所要输出的价值表达。在这样一个被生活迫害、又充满期待的寒冷的九十年代的社会,能否立足于现实的艺术之路?实则是道阻且长,写实的中国社会景象,又再一次探讨了“命运的不可完成性”。
结语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是一样,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滑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了,我可想哭了,我知道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这是王彩玲的一段独白,也是“立春的意义”所在。
被温暖轻抚着的春天不会到来,而最终被感化的是自己的情绪,在追梦的长路里,只有攒着一股从不服输的劲,才能让看似轻松的负重,继续浩浩荡荡的前行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dmm.com/zcmbzl/12994.html